前言
誰坐在我的位子上?
「在職場上,最實際的問題就是:誰是夥伴?誰是敵人?你怎麼區分呢?」──派翠西亞‧史基羅德(Patricia Schroeder),前國會女議員、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前總裁暨執行長
在職場上,仇敵可能比夥伴更難辨認,有時候甚至很難讓人理解樹敵的原因。這點使我想起一名企業主管分享的軼事,他工作時沒有得到所需的援助:
「我才剛到這家公司報到,四處交談一圈,會見其他即將共事的經理,並做了一件事,而這件事影響我在公司的整個職業生涯。我抵達公司時,原本預定會面的女士在開會,於是她的祕書請我到辦公室等候。
「幾分鐘過去了。我把牆上所有的牌匾都看一遍,然後估計還有一點時間,就在一張空桌後面坐下,欣賞著紐約港的壯麗景色。此時,我聽到一名女性厲聲問道:『誰坐了我的辦公桌啊?』
「她進來後,我迅速站起來,坐到另一張椅子上。遺憾的是,嫌隙就此產生。我當時懵懂無知,但在接下來的幾年,我逐漸明白自己早已樹立一名敵人,她想盡辦法阻撓我的一舉一動。
「有一次,情況變得非常糟糕,其他部門的人告訴我:『我們不知道你做了什麼事,但是基於某種原因,她叫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要幫你。』」
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職場發生;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疏忽,也可能產生即刻且深遠的影響。
假如這名企業主管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莫名越界,能採取哪些不同的行事方法呢?其實他本來有機會改正這個局面,因為他已經從那名女經理對祕書說話的口吻,判斷出她很惱火,可惜他忽略了。
不過,也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即便他試著消除形成的嫌隙,那名女經理在不知不覺中,或在有意識的狀態下,還是會跟他過不去,老找他麻煩。
身為一名商務禮儀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專家,我意識到,有必要瞭解我們上班時對同事表現出的言行舉止,會產生什麼樣的情感影響。凡是忽視行為越界的跡象,或在職場踩到別人的地雷,都會帶來不利後果。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疏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加劇,猶如不接受治療的癌症般擴散,讓原本強大的盟友變成敵人,威脅到你應得的升遷機會,或是選擇傷害你,不願在工作或事業方面助你一臂之力。
你曾經遇過像這名主管遭遇的事情嗎?你經歷過以下的處境嗎?
• 你想不想知道,為什麼在相近的能力條件下,其他人比你更順利、更快往上爬呢?
• 你有沒有想過,你曾以為某位同事是共事的好夥伴,後來才發現他只是展現套話技倆,好讓他利用你分享的資訊,在升遷之路一飛沖天?
• 你希不希望至少有一位人生導師或擁護者幫助你的事業呢?
• 你是不是曾經因為遇到嫉賢妒能的雇主或同事,而遭到解僱或無法順利升職呢?
• 有沒有同事認為你不把他當一回事,所以設法讓你做起事來礙手礙腳?
• 你是不是常常希望自己只要「做好分內的事」,不必為上班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煩惱,但是你心知肚明,提升「人際交往技能」會讓你走得更長遠?
《職場上做人很累,不會做人更累》探討重要卻經常遭到誤解的議題──積極或消極的行為與關係,會對職業生涯乃至職場生存產生影響力。這是累積二十年友誼與職場經驗的研究成果。我曾花三年的時間針對工作和友誼方面進行研究,包括一百多次面對面或電話的訪談,以及由三百二十五名女性和七十五名男性完成的四百份大規模友誼調查。
為了更清楚解釋這些關係,我使用新詞「共事關係」。共事關係指還沒有充分發展成友誼的職場關係,比點頭之交更親密。這些同事共享重要且獨特的工作紐帶,也會感覺到彼此之間有點頭之交缺乏的關聯性。
有些人使用「辦公室朋友」這個措詞,或只稱為「朋友」,但我認為共事關係是更精確的措詞,因為這種關係可能不會超出工作或業務範圍。不過,這不代表雙方都能接受的共事關係,久而久之不會發展成友誼。
縱使雙方僅維持共事關係的層次,也有用處。舉例來說,共事關係能幫助你、你的職業,還能幫助你的公司興旺發達。誠如家族企業「畢格羅茶」(Bigelow Tea)執行副總裁辛蒂‧畢格羅(Cindi Bigelow)所言:
「依我看,在工作上建立的人際關係對組織發展非常重要。我認為與同事分享有關自己的事情很重要,比如分享家庭故事、愛好等。我自己在公司內部有密切往來的人際關係,但這些關係依然屬於業務上的關係。為了維持健康的界限,我盡量減少社交活動。這不代表不能一起參與活動。我們共同參與的活動,像是偶爾一起去看球賽、吃晚餐,甚至打一場高爾夫球。但這樣的關係主要還是維持在工作層面。對我來說,我喜歡將工作和社交區別開來。我認為這麼做對身心健康更有益處。」
現代人比以往更希望與熟悉、信任的人做生意或共事。一般而言,共事關係是理想的職場關係,因為這種關係不會過從甚密,但也不會形同陌路。共事關係能提供你顯著的參照依據(POR),讓你對某人及其能力有極其重要的認知,如此一來,你就不會茫然無知。
在經濟衰退和大規模裁員的時候,你需要強大共事關係與友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生存。大型企業的五十二歲前通信副總裁所言極是:
「如果我上班時能與合適的人建立更良好的關係,或許還能找到一份工作。我的人際關係很差,因此遭到解僱,而那些建立適當關係的人都還留在公司。這與能力無關。我比他們更能幹。可是,他們有更穩固的共事關係,還會互相照應。
「我和一位資深主管關係很好,但他被炒魷魚了,我從此失去靠山。他離開公司後,我沒有和其他主管結盟,所以面臨人事重組時,沒有高層罩我。」
本書也探討職場和商業環境中適當且有益的關係界限類型。一名四十八歲的已婚男性主管透露:
「我結婚十七年了,我的妻子很少說她愛我。後來,我的女助理出現了;我們漸漸走近,分享彼此的私事。她說對我的情意只是純友誼。如今,我發現自己愛上了助理,如果我克制不了這種情愫,就會摧毀我的婚姻。」
這位主管還需要在為時已晚之前,意識到這種職場「友誼」可能會導致失業,也可能引發愛慕對象指控他性騷擾,尤其是當她覺得他濫用工作職權,迫使她發展婚外情。
你能從本書學習培養共事關係、建立共事關係的方式,以及如何避開某些可能有害的共事關係類型。無論你們是不是繼續共事,或者其中一個人離開公司,甚至決定轉換跑道,我們都會探討如何處理發展成友誼的共事關係,以及如何辨別和應對在職場一路走來偶遇的敵人。
有一些共事關係可以持續幾個月、一兩年,甚至幾十年。某些老闆、員工或同事,很少一起去看電影;有些人在工作之餘從來沒有參加過社交活動。不過,共事關係的重要性也許只有不復存在的時候,才會顯而易見。一名婚姻美滿、有兩個學齡孩子的三十五歲婦女描述道:
「這一週,我經歷了一些曲折。我的焦慮不安來自一段維持兩年多的關係。同事要退休了,我再也不能和他交流看法,因為我們的關係永遠不會超出平時上班的範圍。我完全能理解這種情況,也能接受現實,並沒有想要改變的想法。可是,與此同時,有一種失落和悲傷的感覺不斷悄悄來襲。」
這位女性對她熟悉的職場夥伴即將離職感到悲傷,就是典型的例子。無論是即將離開公司的員工,還是繼續留在公司的員工,他們都會受到道別的影響。《職場上做人很累,不會做人更累》這本書能幫助你理解和處理這些轉變。(請參閱第八章〈共識關係結束了,該怎麼面對?〉)
要成功,光做好工作不夠
共事關係在任何工作場合都至關重要,不單單限於傳統朝九晚五的辦公室。舉例來說,不論企業家或自雇者選擇在家工作,還是在只有少數員工的辦公室工作,其共事關係可能只是意味著有沒有人為他們最近的事業成就乾杯,或有沒有人推薦他們執行新專案,讓他們獨當一面的區別。
但是對其他人而言,某些共事關係確實能發展成友誼,且不管變成普通朋友、好友或知己,在上班時或下班後都不會因為這種友誼而出現問題。即使其中一人或雙方離職,他們的友誼依然存在;他們曾經一起工作的事實,會為他們歷久不衰的友誼定下最初的參照依據。
相較之下,有些人最後與職場上的朋友反目成仇,是因為對方利用友誼往上爬。以下是一名女士經歷過的故事:
「那些我視為摯友的同事曾多次傷害我。有一位是我的同事,同時也是我的上司;我曾經以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難得一見的知音。但是,面臨緊要關頭時,他和其他人都為了達到各自的目的,橫加指責我。從此之後,我們不再在辦公室之外的地方往來。我都認識他二十年了!」
下一個例子與上述女士的負面經歷形成鮮明對比。她們從工作場合開始建立友誼,後來超越友誼界限,彼此的感情在二十年後歷久彌堅:
「二十年前,我們在一家百貨公司工作的時候認識。雖然我們一開始處得不好(她覺得我很跋扈!),後來卻成為好朋友,然後變成彼此最好的朋友。我們的友誼經歷過許多人生的轉捩點,包括感情失和、換工作和家庭危機。我們就像親姐妹一樣。」
如果你想在現代職場取得成功,光把工作做好、表現傑出或提出創新的想法還不夠。當別人因為嫉妒、恐懼或純粹心懷不軌,設法擊潰你的時候,你需要強大的共事關係保護自己。可以的話,你還需要妥善管理上班時或下班後的友誼;即便你們不再攜手工作,也要繼續維持友誼──就像在求學階段時,你曾在學校建立的友誼──你在成人時期也要建立這種人際關係。
一名沮喪的加州女性在寫給我的信中提醒我,工作方面的人際關係對事業成功有多麼重要:「如果有人不斷遭到解僱,或是因為遇到好妒的女性雇主而升遷受阻,有什麼研討會或書籍可以幫上忙呢?」我想知道她的經歷是不是具有代表性。女性職員之間比較常勾心鬥角嗎?還是男性同事也會互相算計?親密友誼或金石之交等美好的職場交情例子,又是怎麼回事呢?包括友誼在內,我有幸建立過許多積極的職場交情。其他人也曾經有過這些關係。先不論嫉妒、背叛、構陷或排擠,哪些條件能增進正面積極職場關係呢?
我以前在長島大學擔任全職助理教授時,領悟到友誼和共事關係的重要性。我懷第一胎兒子時,丈夫讓我自行決定產假結束後重返工作崗位,或休息幾年來撫養兒子。
雖然我選擇休假的主因是基於育兒方式的偏好,但另一個因素是我生產時,部門的同事都對我漠不關心。醫院和我家都沒有收到鮮花,也沒有訪客來探望我,更別提有沒有人送禮或致電了。甚至,平時支持我的同事都沒有寫賀卡給我。我在那裡教了兩年書,本來以為自己與教職員建立不少積極的共事關係,少說也有交到一兩個朋友,不過我後來才發現自己誤判形勢。就算我很難捨棄與助理教授職位相關的地位和收入,以及教學帶來的智力與教育益處,卻很容易辭掉一份與同事間缺乏深入交往的工作。
幸虧經過幾年後,我發現那次的經驗不是特例,而是常態。我還記得三十年前認識蓋爾(Gail)的情景,我們那時在麥克米倫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工作,現在依然是好朋友。我也透過工作相關的事務,與朋友瑪麗(Mary)、瑪西亞(Marcia)和雪倫(Sharon)相識。跟我在那所大學工作時遇到的冷落情形相比,是什麼樣的條件促使這些友誼建立和發展呢?
儘管我之前寫第一本談論友誼的書《朋友—不是生活上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Friendshifts: The Power of Friendship and How It Shapes Our Lives)時,研究資料並寫了兩章有關工作和友誼的內容,但我寫的第二本書《誰才是你真正的好朋友》(When Friendship Hurts)有一章講述上班時遇到的背叛情況,而另一本書《商務禮節:如何在企業中生存與實現目標》(Business Protocol: How to Survive and Succeed in Business)有兩章著墨在職場交情──對我們的自尊、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極其重要,因此我決定進一步深入研究,讓這個主題貫穿全書。
不管你從事哪個職業,成功關鍵都在於你與沿途遇到的人建立何種關係,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縱然身處在科技與資訊發達的現代,你認識誰與你掌握的情報同等重要。雖說隨著愈來愈多女性突破「玻璃天花板」 ,社交關係的結構已徹底改頭換面,無論你是不是飛黃騰達,或是你發現自己需要依靠「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方式生存,你上班和做生意時所建立的人脈,依然對你初步踏進企業組織有深遠的影響。
《職場上做人很累,不會做人更累》提供在職場這種弱肉強食的叢林裡生存、成功的訣竅;這個地方隨時都有可能潛伏著新的掠奪者,他們會為了扶搖直上,利用和濫用與你之間的關係,將你當作犧牲品。歸根究柢:你能信任誰?坐在你辦公桌前方的人,是朋友還是死對頭?他們會在你的職業生涯中扮演支持者還是小人?
本書能幫助你組成合適的聯盟。重點不是你知道什麼或你認識哪些人,更重要的是你認識的人是否都與你站在同一陣線。
《職場上做人很累,不會做人更累》旨在透過檢視不同類型的職場交情來增強你的能力:瞭解每一種職場交情、各種關係帶來的益處與隱患、可能面臨到的各種人際關係挑戰,以及如何善後。本書也探討工作領域以外的朋友會如何影響你的職業和人生,就連你能不能找到工作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留言列表